我如何知道自己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

2021-09-28

    photo credit by:pexels   

作者 : 邱韻芝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醫師


身體受傷了,肉眼具體可見,但心若受傷,會有什麼反應,我們如何知道呢?


首先,壓力會對腦造成什麼影響?

我們知道,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壓力,工作、學業、經濟、身體病痛、人際關係、自我期許等等,都會帶來壓力,幾分鐘或幾小時的壓力可能有益,帶來挑戰,訓練心理韌性,但當壓力的性質和強度,超過一個人的心理韌性所能負荷,或對生命安全有威脅,並引發持續的壓力反應,那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

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壓力負荷能力?

若在童年成長階段中承受較多壓力,會影響大腦和自律神經的壓力反應系統 (例如 : 有的人說自己從小就容易緊張,睡不好,容易肚子痛),或有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 (如癲癇、妥瑞症),也可能影響調節壓力的功能。當一個人的壓力反應系統原本就比較脆弱,再碰到創傷事件,神經的壓力反應就可能比較嚴重、持續較久,容易發生精神疾病,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什麼因素會導致壓力反應持續?

壓力反應一般人每天都會有,例如 : 趕時間時呼吸變快、報告時心跳加速,但會對腦有害的,是持續的壓力反應,而影響持續度的因素很複雜,包括一個人的基因、他所處的環境、他的生命階段 (是否有足以處理壓力的能力)、壓力的性質和嚴重度、及壓力事件後的社會情境 (別人如何看待和對待),都會影響壓力反應是否持續。其中,若壓力的性質是無法逃脫、無法控制、無法預測、一再重複、持續出現,就有很大機會使壓力反應慢性化,而形成疾病。在動物研究中,數天到數週的創傷壓力足以讓腦神經突觸減少,但是是可逆的,在壓力解除後 2 - 4 週可恢復。在人類,若創傷事件結束後,症狀持續 4 週以上,就可能慢性化為疾病。

平均而言,暴露到極端壓力中的人,有少於 10% 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但在被暴力攻擊的人中,創傷後壓力症的發生率提高到 20%,而強暴受害者中,發生率是 50%。所以不論一個人的心理韌性如何,創傷事件性質和壓力反應的嚴重度,會影響是否引發精神疾病。

什麼狀況要考慮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 PTSD) 是在自己經歷或目睹對他人的生命安全有威脅的事件,例如天災、戰爭、意外傷害、家暴、性侵後,產生經驗重現、迴避行為、負面情緒和想法、過度警覺反應等,以致影響日常生活,故需要適當的治療。

發生創傷後壓力症的風險因子包括:

  • 經歷長期或激烈的創傷,如家暴、性侵、霸凌、重大意外傷害等
  • 童年有創傷經驗,在原應受到保護和照顧的環境中,被忽略或不良對待
  • 工作會面臨生命安全威脅,或須重複目睹創傷事件的細節,如救災人員
  • 自己有其他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 物質濫用,如酒、娛樂性用藥
  • 缺乏良好人際支持系統

所以如果你有以上風險因子,在經歷有威脅性的事件後,若出現以下四類症狀(強度可能隨壓力、或環境刺激而起伏),就要留意:

侵入的記憶

  • 關於創傷事件的痛苦記憶,重複出現
  • 感覺像再次經歷創傷事件
  • 關於事件的噩夢
  • 對會喚起創傷記憶的刺激,有不舒服的情緒和身體反應

迴避行為

  • 避免想起或說起創傷事件
  • 避開會讓自己想起創傷事件的人、活動、空間

負面情緒和想法

  • 喪失對創傷事件的片段記憶
  • 對自己、他人或世界的負面想法
  • 對事件的起因或結果有扭曲認知,而責怪自己或他人
  • 持續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憤怒、罪惡感、羞愧
  • 對他人感到疏離
  • 對曾熱衷的活動不感興趣
  • 難以感受正向情感

警覺性和反應性的改變

  • 容易受到驚嚇
  • 過度保持警戒
  • 自殘或有不顧後果的危險行為,如酗酒、開快車
  • 睡眠困擾
  • 難以專注
  • 易怒,對人或物品有口語或肢體攻擊行為

※對於 6 歲以下的兒童來說,症狀可能表現為:

  • 在遊戲中重演創傷事件的片段
  • 不一定和創傷事件有關的噩夢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

若從童年就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創傷,如照顧者或其他家人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會對自我的發展有比較深遠的影響,也可能對腦部負責記憶、情緒、壓力反應的杏仁核、海馬迴、前額葉皮質造成持續性的影響,而形成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 (complex-PTSD)。可能會在以下六方面有困擾:

  • 情緒和衝動調節:如長期的自殺意念、自殘,極度壓抑和暴怒交替出現,強迫性的性行為
  • 意識和記憶:片段記憶的喪失,致記憶感覺不連貫。對外在世界感到不真實,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感覺疏離。
  • 自我認知:感覺孤立,無法被理解,無助,失去自主性,常有羞恥感、罪惡感和自責感。對傷害自己的人過度關注和在意,合理化他的行為,或理想化他的控制,也可能出現報復想法。
  • 人際關係:不容易信任他人,社交孤立,避免人際連結;或嘗試建立親密關係,卻反覆陷入會受傷的互動模式。
  • 身體化症狀:查不出原因或對治療反應不好的疼痛、噁心感、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感覺異常等。
  • 意義信念:無法再對人和世界抱持原本的信念,而感到絕望,沒有信心面對未來。

何時該看醫生?

創傷後壓力症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人際、身心健康,每天的生活,也增加患憂鬱症、焦慮症、酒精或其他物質濫用、厭食/暴食症、自殺的風險。創傷造成的症狀很多樣、多變,表現會受年齡、經驗、認知功能、人格特質影響,故症狀是否受創傷影響,需要專業評估。

如果你觀察到身邊親友或自己:

  • 曾經歷過可能造成創傷的事件或有長期人際創傷
  • 有持續的負面情緒和想法
  • 變得容易衝動,過度警覺,過度反應
  • 難和人建立並維持穩定親近的關係
  • 有專注力和失憶的困擾
  • 有身體不適,卻檢查不出生理上的異常
  • 有精神科的診斷但似乎有些問題很難解釋,或吃了藥也效果有限

請向專業醫師、心理師求助,及早接受評估和治療,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多痛苦和傷害。身體受傷,需要治療、照顧,心受傷,當然也是。創傷後壓力症會有很多無法控制的感覺、情緒、想法、行為,並不代表不夠堅強或做錯了什麼,只要好好治療、照顧,傷會癒合,生命可以找回再次綻放的力量。


作者介紹

邱韻芝 醫師 

現職 振芝沃本診所

經歷:

  • 精神科專科醫師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總醫師
  • 歐洲臨床透顱磁刺激治療訓練及認證
  • 國際澄心聚焦學會認證治療師、培訓師
  • 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會員

主治專長:

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強迫症、厭食/暴食症、創傷後壓力症、身體化症。

心理治療訓練背景:

接受過精神動力取向、心理劇、身體取向心理治療、澄心取向治療訓練,強調當下身心整體經驗和互動過程的覺察、調節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