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大腦刺激的預測模型:局部腦刺激會造成大腦大規模網路連結體connectome的改變

2022-08-10

                            photo credit by:pexels   


作者 : 唐子俊博士 / 唐子俊診所院長 / 台灣臨床 TMS 腦刺激學會常務理事



1.藥物頑抗型憂鬱 可能有3到4成

在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治療定為重要的目標,從原來昂貴難以取得的抗憂鬱藥物,進展到現在藥物大量的普及,許多人可以得到適當的治療,然而在接受治療的個案身上發現了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如原來預期的高。著名的 STAR*D 順序治療替代方案,從最常用的抗憂鬱劑開始,無效之後開始採用第二種藥物或其他的治療方式 。


2. 無效的藥物越多, 越難治療復發率越高

研究已經歷過20多年,發現使用兩種以上藥物無效進入難治療憂鬱症( TRD ),即使轉換其他的藥物,藥物的有效率越低復發率加倍。


3. TMS 是非侵入性腦刺激 NIBS 難治療型憂鬱的首選

美國精神醫學會期刊最新文章探討瞭如何來處理大約3到4成的難治療型憂鬱,TMS 腦刺激治療是現在非侵入性治療的第一線選擇,而這些個案都是已經經過兩種以上藥物治療無效,或者藥物加上心理治療無效相當不容易處理的個案組群,在還沒有 TMS 的治療之前可能一部分個案會嘗試 ECT 電氣痙攣治療,不過這個治療的反應率只有5成左右,而且對於認知功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記憶力會喪失 。


4. 連續TMS刺激在大腦會產生哪些迴路的變化

TMS 腦刺激治療對於刺激的點,最常見是左右大腦的外側前額葉 DLPFC,除了症狀的改善,這邊期刊主要研究刺激的時候大腦迴路造成的影響,想要預測有效的指標是什麼,研究進行的方式連續 4 週 共20次,對於右邊的大腦 DLPFC 刺激,比較刺激前後憂鬱症分數的變化,以及到哪個迴路產生的改變採用了連接組的預測建模 (connectome-based predictive modeling,CPM),測量了 50個相關的大腦節點,推論出有效的預測模型 。


5. 局部刺激產生大規模網路連結的神經可塑性改變

結果發現,憂鬱症涉及獎勵反應和情緒控制的皮質和皮質下區域連接受損(32edges連結線),涉及前額葉區域及運動區、頂葉和島葉皮質以及雙側丘腦間的連接,這幾個位置情緒反應和調節迴路的核心節點,研究當中對於右側的前額葉 DLPFC,連續的刺激可以產生大腦的可塑性顯著改善,和治療前相比,這些過度連結的邊緣和節點,都產生顯著的變化,之前相關的研究,也發現了膝下扣帶回 sgACC 是影響 TMS 改善的重要預測位置 。


結論

這一次的研究採取了更加廣泛的連結組 connectome 的概念,大腦 TMS 刺激雖然有某些常用建議刺激的切入點,實際的影響是廣泛迴路連結改變,這種連結組及迴路整體概念對腦刺激的療效以及造成的症狀改變機制,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預測模式,以及治療的思考架構,治療之所以產生效果的機制不僅局限在某些點的刺激造成的局部改變,而是大規模網絡和連接組的變化


參考文獻:

  • Predictive Value of Acute Neuroplastic Response to rTMS in Treatment Outcome in Depression: A Concurrent TMS-fMRI Trial. Am J Psychiatry 2022 Jul;179(7):500-508

作者介紹:


唐子俊 醫師

唐子俊診所 醫師,在醫學中心近20年經驗,對於心理治療、TMS治療、腦科學和藥物研究都相當有實務經驗。整合生物心理及社會治療, 對於學校、青少年個案、自我傷害的議題經驗豐富。

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