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藥物會不會越吃越笨 ?

2021-09-14

                photo credit by:pexels    

作者 : 唐子俊 唐子俊診所 院長


國際重量級期刊 Nature reviews 整理了憂鬱症大腦影像學的變化,也就是罹患憂鬱症一段時間之後,大腦結構可能產生的影響,結果發現影響最大的部位在大腦的額葉跟海馬迴,這兩個地方的結構開始退化。 


額葉海馬迴,是我們大腦的認知功能運作重要的部位, 海馬迴和我們的記憶力有重大的相關。憂鬱症個案的海馬迴體積會縮小,明顯的會影響我們記憶力。在臨床的個案當中,長期憂鬱的個案,大腦的功能下降。 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表的研究當中,認為憂鬱症是大腦提前老化,而且老化的部分還包括了白血球的壽命縮短,即使在憂鬱的症狀已經比較穩定, 追蹤的 6 ~ 7 年之間,還是可以發現腦細胞的退化,以及白血球的端粒變短,造成白血球的壽命縮短。

在國際重要的藥物研究當中 STAR*D,發現憂鬱症隨著治療的藥物種類越來越多,療效不好再轉換其他的藥物,如果經過 3 種以上的藥物治療無效,藥物治療的效果就會變得不好, 復發率增加,這時候即使再調整藥物,也沒有辦法達到顯著的進步, 甚至可能因為藥物種類的增加,需要注意相關的副作用。

於是後續才有神經調節術的出現,也就是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 刺激大腦調節情緒和認知功能的部位,希望能夠促進神經的修複和重新的連結。 其中實證有效治療的方式包括:

  1. 侵入性的 深部腦刺激 DBS
  2. 非侵入性的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 rTMS
  3. 非侵入性的  經顱微電流刺激(如 : tDCS)

後續陸續出現的新治療方式,可以使難以治療的憂鬱症,以及因為長期憂鬱的症狀、腦功能下降,卻沒有辦法經由藥物得到協助的個案,透過這些新的治療方法提供新希望。但還是需要和專業的醫師討論哪一項是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簡介


唐子俊 醫師

唐子俊診所 醫師,在醫學中心近20年經驗,對於心理治療、TMS治療、腦科學和藥物研究都相當有實務經驗。整合生物心理及社會治療, 對於學校、青少年個案、自我傷害的議題經驗豐富。

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